除了「提升效率」,AI 的机会究竟在哪里?经过跟多位AI从业者深入讨论,我目前有了个基本结论:
「和行家/专家一道,找到行业的高价值场景,做出该场景的AIGC解决方案,可能更赚钱。」
那么,这个行业的高价值场景,该怎么找呢?
我在《俞军产品方法论》、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和《产品沉思录》里找到了一些有点相近的线索,然后按照自己理解做了个整理。
一、找机会:
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,如何对时代暗流保持敏锐?
1、
当某种「新媒体」、「新渠道」出现,抓住了就能获得新市场;
当某个「新政策」出台,会引起某个供需成本的变化。
这些新机会的共性,是让「相对价格」发生了变化。
具体表现为:在这些「新媒体」、「新渠道」和「新政策」下,因为竞争相对不太激烈,以及平台/地区会提供补贴或便利,所以要拿到同样结果,通常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成本。
2、
如何通过把握「相对价格」的变化赚钱?
在成熟的平台/地区中,通过新功能或新规则/政策来盈利;将已经成熟的玩法,迁移到新的平台/地区以获取收益。
这就要求,至少要熟悉一个平台/一种玩法,或者有可信任的跨领域专家提供支持。
总之,要么自己变成专家,要么有本事跟专家合作。
3、
AI时代,技术上的进步,经常引起大家的狂欢。
为什么技术能创造价值,尤其是一个「新技术」的出现,可能会让世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?
因为它影响了很多要素的「相对价格」,改变了人(群体)的最优选择可能性,从而产生连锁反应。
比如,AIGC让内容生产的「相对价格」大大降低,必将带动内容的进一步繁荣。
4、
当然,技术的「新」,也可以是相对的。
任天堂做硬件设计的时候,很多时候也会使用“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”的理念。
所谓「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」,有个横井军平的例子。最早他在任天堂还在开发玩具的时代,发明了一种「爱情测量仪」。原理很简单,通过导电来看双方手心有没有出汗。
这种在测谎仪上已经「枯萎」的技术,在玩具的领域找到了「新的用途」,而成本因为技术的「枯萎」而变得非常廉价。
二、做产品:
为什么说提出/定义一个问题,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?
1、
当我们被一个想法击中时,往往先看清楚的是解决方案(实现方式),也是花费精力最多的地方.。
但多数产品都失败了,不是没有好方案,而是没有定义好问题。
其实很多公司都有这种情况,因为「定义问题」很难,而且没有成果;倒不如,从一个方案跳到另一个方案,至少能保证工作量和有开发成果证明。
2、
做产品,一般逃不出“找-抄-超”这 3 步。
据说,在管理月会上,对于一个问题,王兴会先判断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。
如果是老问题,他会问你,老问题一定有人解决或尝试解决过,那么标杆是谁,你找到这个标杆照着学就好。如果是新问题呢?一般没有新问题。
但是,如果发现标杆产品中有个不错的功能/服务,尽可能不要只分析他的实现方式,而是去思考他到底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。
除此以外,还要进一步搞明白这个产品利从何来、利往何去,它创造了什么价值,价值是怎么分配的。从价值的维度分析,才能推演它的趋势,才能理解用户的需求。
3、
说到需求,需求的本质,往往可以归结为⼼理诉求。⼼理满⾜的驱动⼒,远胜⼯具甚⾄省钱。
比方说,省钱的短信替代⼯具,不会成功。作为“⼀个⽣活⽅式”的微信,可能性会更大。
这背后反映的,就是是⼼理满⾜⾄上。
「时代暗流」中,很重要的一条暗流,是时代情绪。
拿文娱行业举例,大火的爽剧,其背面都是时代情绪的刚需。爽剧的制作人们,通常是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水温的变化。#AI工作流